宋人的t+0股票配资平台
清凉饮品
持续的高温天气,你是不是已经离不开鲜榨的果汁、带着气泡的“快乐水”、欲罢不能的冰咖啡,或是新品迭出的茶饮?那么,在没有冰箱的宋代,人们在夏天又喝什么解暑呢?
本期微阅读,一起来解锁宋人的夏日饮品,感受来自千年前的清凉。原来,他们的配方居然如此精致。快点动手做起来吧!
壹
宋仁宗钦定熟水TOP1
【紫苏熟水】
在北宋传世名画《清明上河图》中,可以发现好几处写着“香饮子”或“饮子”的饮料摊。在宋代,香饮子的种类繁多,不再是单一的草药饮子,开始向消热解渴、芳香怡人等饮料化的功能转变,有不同的口味和功效。“饮子”又被称为“熟水”,一般是指用植物、果实作原料煎泡而成的一种类似饮品的中药汤剂。
展开剩余93%北宋 张择端《清明上河图》
故宫博物院藏(局部)
北宋文学家魏泰在《东轩笔录》中曾写过一则趣闻,来彰显宋仁宗的仁慈宽厚。某个春日,宋仁宗走在宫苑里多次回头,周围人都猜不透他要干什么。等回到室内,他对身边的嫔御说:“好渴,快取熟水来。 ”
嫔御赶紧拿来了熟水,问他:“为何不在外面取水?就不会渴这么久了。”宋仁宗说:“我多次回头不见掌管茶水的人,如果我问及此事,恐怕有抵罪者,所以忍渴而归。”
除了宋仁宗的轶事,李清照的一句“豆蔻连梢煎熟水,莫分茶”,让豆蔻熟水也为后人所熟知。
众多熟水中,最经典的当数紫苏熟水。根据《事林广记》记载,宋仁宗曾命翰林院评定熟水,最后“以紫苏为上,沉香次之,麦门冬又次之。”
风雅的宋人,对于紫苏熟水的做法也很是讲究。“紫苏叶不计,须用纸隔焙,不得番。候香,先炮一次,急倾了,再泡,留之,食用,大能分气。只宜热用,冷即伤人。”即要用火隔纸烘焙,烤出紫苏的浓郁香气,再用沸水冲泡两次。
贰
州桥夜市网红饮品
【沙糖菉豆甘草冰雪凉水】
【荔枝膏水】
《武林旧事》追忆了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风貌,其卷六专门列出了17种“凉水”,主要是夏日饮品,一如现代人喝的各色饮料。看着以上这些凉水的名称,你甚至会产生在奶茶店点单的错觉。
甘豆汤、椰子酒、豆儿水、鹿梨浆、卤梅水、姜蜜水、木瓜汁、茶水、沈香水、荔枝膏水、苦水、金橘团、雪泡缩皮饮、梅花酒、香薷饮、五苓大顺散、紫苏饮。
——《武林旧事》卷六
《东京梦华录》中记载汴京州桥夜市的热闹,饮品贩卖花样繁多,其中就有“沙糖菉豆甘草冰雪凉水”和“荔枝膏”。
现代人的夏天少不了一碗清热解火、利水消肿的绿豆冰,古人也不例外。
“沙糖菉豆甘草冰雪凉水”特别加入常见的一味中草药——甘草,甘草有着补益脾气、清热解毒的作用。原料简单,配制出的冷饮不仅可以解暑,清凉的口感还令人回味无穷。
电视剧《长安的荔枝》热播,也带火了荔枝。荔枝的果肉晶莹,口感清甜,是古人夏天绕不开的水果。
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曾于嘉祐四年(1059年)撰写《荔枝谱》,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记述了福建的荔枝。苏轼谪居惠州时,写下了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的千古佳句。政和初年(1111年),宋徽宗更是在殿中移植来自福建的荔枝树,后成功结果,实现了“荔枝自由”。
北宋 赵佶《写生翎毛图》
大英博物馆藏(局部)
但在宋代,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市井街头,普通百姓想要吃到新鲜的荔枝并非易事。市场上风靡的当属荔枝膏水,具有生津止渴和去烦的功能。但其实荔枝膏水中并没有荔枝,反而更像是乌梅汤。
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《饮膳正要》卷第二“诸般汤煎”中,记录了“荔枝膏”的制作方法:在乌梅、肉桂、熟蜂蜜中加水,一同煎熬,熬至剩一半水时,过滤渣滓后加入沙糖和姜汁继续煎熬,然后再过滤一次,静置澄清一会,取上层清液加入麝香搅匀,再澄至清澈,就可以任意饮用。
叁
想喝就喝的果汁
【杨梅渴水】
渴水指的是用水果熬制成的浓缩饮料,饮用的时候兑水稀释,类似于今天的果汁浓缩液。
荔枝浆、杨梅渴水、香糖渴水、木瓜渴水、五味渴水。
——《事林广记》诸品渴水
御方渴水、林檎渴水、杨梅渴水、木瓜渴水、五味渴水、葡萄渴水、香糖渴水。
——《居家必用事类全集》
夏天,正是吃杨梅的好时节,肉质柔软多汁、甜酸四溢。杨梅在古人心中,地位与荔枝不相上下。《事林广记》中记载了杨梅渴水的做法:“不计多少棎搦取自然汁。滤至十分净。入砂石器内慢火熬浓。滴入水不散为度。若熬不到则生白醭。贮以净器。用时每一斤梅汁入熟蜜三斤。脑麝少许。冷热任用。如无蜜球糖四斤入水熬过亦可。”用此种方法熬煮后的杨梅果浆,喝时兑水加密,生津止渴,欲罢不能!
渴水在元代的宫廷和民间也很流行,又称舍儿别、舍里八、舍里别(波斯语、阿拉伯语sharbah的音译)。《大德南海志》中载:“舍里别,蒙古语曰解渴水也,凡果木之汁,皆可为之。”《至顺镇江志》中载:“舍里八,煎诸香果,泉调蜜和而成。”
书 籍 推 荐
阅读电子书
《东京梦华录》
作者:孟元老
阅读电子书
《宋:吃货的黄金时代》
作者:刘海永
阅读电子书
《长安的荔枝》
作者:马伯庸
“书法主题印章”上新
翰墨千年,全新“书法主题印章”惊艳上新。带你领略宋代文人的书法魅力,把宋代顶级的书法美学直接“盖”回家!
灵感源自苏轼、黄庭坚、赵明诚等人的墨宝,每一枚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美感,集章爱好者必冲。
“水流如激箭,人生若浮萍”出自黄庭坚的《寒山子庞居士诗帖》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。该作品是黄庭坚行书的典型代表。
“归来”出自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 《题欧阳修集古录跋》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。
“追东坡而不可及"出自《洞庭中山二赋》,吉林省博物院藏。这件书画作品是苏东坡传世书法作品中字数最多的一件,全长超过三米,书写在白色麻纸上。其中,《中山松醪赋》作于公元1093年,为苏轼晚年所作。
“团茶一饼”出自苏轼《一夜帖》,又名《致季常尺牍》、《季常帖》,是苏轼谪居黄州(今湖北黄冈)时写给朋友陈季常的信札。陈季常是苏轼老长官陈希亮的儿子,喜谈佛法,晚年隐居在黄州、光州之间。
“无事啜茶”出自苏轼行书《啜茶帖》,也称《致道源帖》,是苏轼于元丰三年(1080年)写给道源的一则便札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。
“无聊”出自《尊丈帖》是苏轼在元佑八年(1093年)创作的一件行书作品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。此帖表达了作者因家庭变故和公务繁忙而感到的无奈情绪,语言简练、情感真挚。
“听琴”和“月夜”出自《郁孤台法帖》中的苏轼法书,上海图书馆藏。此法帖收录了许多北宋名家名作,为宋拓孤本。
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为苏轼书法集字,“奇香”和“烦哇”为黄庭坚书法集字。
参考文献:《苏轼书法字典》《黄庭坚书法字典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)
茶具“十二先生”套色章系列上新,三位“先生”已经在展区等你来“偶遇”哦!
木待制专用于把茶饼捣碎,以待碾磨。《茶具图赞》的赞语中提到“禀性刚直,摧折强梗”,体现其刚直的本性。印章上的“直道是身谋”取自北宋名臣包拯的《书端州郡斋壁》“清心为治本,直道是身谋”,说的是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,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。正因如此,木臼上的表情包设计为包青天的形象。
每位“先生”的印章都有自己的用典小巧思,欢迎现场使用“支付宝碰一下”,解锁更多知识点。
沉浸式吟诵剧场
展期间(4.23-8.31),“穿越回来的宋人们”将在每周末和节假日14:00和15:00各带来一场沉浸式吟诵剧场,每场持续演绎半小时,一起看下7.5(周六)、7.6(周日)的演员阵容吧!
张皓然扮演 苏轼(周六、周日)
吟诵篇目:
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
《水调歌头》
《题西林壁》
牛亚杰扮演 苏轼(周六、周日)
吟诵篇目:
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》
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
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
张静怡扮演 李清照(周六)
吟诵篇目:
《声声慢·寻寻觅觅》
《如梦令·常记溪亭日暮》
《如梦令·昨夜雨疏风骤》
《渔家傲·天接云涛连晓雾》
《夏日绝句》
刘念扮演 李清照(周日)
吟诵篇目:
《如梦令·常记溪亭日暮》
《如梦令·昨夜雨疏风骤》
《声声慢·寻寻觅觅》
《夏日绝句》
《渔家傲·天接云涛连晓雾》
演出指导:
董健
艺术学博士
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副院长
教授 博士生导师
沉浸式剧本游大宋
此刻,你置身于北宋末期新旧党争的漩涡之中,面对错综的局势、阴谋,探明隐藏的悬案、谜团。在这里,历史等你探索!
沉浸式剧本游面向不同群体读者推出了精彩纷呈的玩法,包括团队模式、青少年探索模式、个人模式。快来沉浸式体验一场大宋之旅!
团队模式
活动要求:参与读者年龄8岁及以上
活动时长:1小时
活动人数:10人起
团队玩家将按自选路径结成阵营,所有剧情的展开都由“引路人”(DM)带领。
成人团队会根据不同阵营的任务单,根据指引完成各自核心任务。
少儿团队会分成对抗阵营t+0股票配资平台,互相竞赛找出“宝物”。
发布于:北京市